從2020年年初以來,全球都籠罩在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危機的陰影之下。 隨著節節高升的全球罹病率與死亡率,全民也持續處於情緒浮動、人心惶惶的狀態。 每天打開新聞與手機,接受到排山倒海而來的訊息, 除了新冠肺炎的近況外,還有許多如何預防感染的建議。 除了疾管局倡導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出入公共場合以外, 種種祕方與偏方更是讓大家眼花撩亂。 不過,其實控制過敏,也是一種預防與降低病毒產染率的方式。 今天, 璦嘉醫師將從更深入的角度探討過敏與感染之間的關係。
病毒是如何感染人體的?
首先,讓我們先簡單的介紹病毒是怎麼感染人體的。 病毒一般可以經由外皮的傷口或消化、呼吸系統的內皮細胞入侵。 接下來,透過顆粒表面與特定受體結合進入細胞,病毒的RNA從核內體釋出至細胞質,再進入細胞核,進行病毒的RNA複製和轉錄。轉錄後的病毒RNA會在細胞質中轉譯出病毒蛋白,然後病毒的RNA與蛋白在細胞質中進行組裝,組裝好的病毒顆粒會以出芽方式離開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細胞表面含有不同的病毒特異性受體。 病毒可以藉由這些不同的特異性受體, 進入特定的細胞內開始複製核酸物質,接著組裝完整的病毒顆粒,進而離開細胞繼續感染下一個細胞。
以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來說,目前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細胞的受體與當年的SARS病毒同樣為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I 蛋白質,也就是ACE2。 ACE2分布於我們口腔與鼻腔黏膜(非角化複層鱗狀上皮)、鼻咽、肺部、腸胃道,甚至連骨隨、肝臟、脾臟、腎臟、腦部, 與血管內皮細胞,其實十分廣泛。 其中又以肺部上皮細胞及第二型肺泡,與小腸的ACE2分布量較其他地方為多。 2020年二月更有研究發現,ACE2於口腔黏膜,特別是舌細胞的分布與表現也不容小覷。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新冠病毒能經由糞口途徑傳染。
黏膜與上皮細胞是免疫的第一道屏障
相信大家都知道,要對抗細菌病毒等病原菌, 我們首先必須依靠的是免疫系統。 當免疫系統無法抵抗時,才需要外來的抗生素與抗病毒藥物幫忙。 人體免疫系統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專一和非專一性免疫。 非專一性免疫也就是先天性的免疫反應,是我們一出生就有的防禦機制。 而專一性免疫,也就是後天性免疫,會針對外來每一種特定病原體產生專一性、特異性、記憶性、識別性的反應。 非專一性免疫以下列三大元素建構而成: 物理屏障、化學屏障,與生物屏障。 物理屏障為皮膚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道黏膜與纖毛,可透過規律的脈動將病毒與細菌排入喉嚨、食道最後進入胃中分解。 黏膜與纖毛提供了阻擋與過濾功能,防止有害物質直接侵入人體。 化學屏障則為由皮膚皮脂在皮膚表面形成的酸性環境, 與上皮細胞分泌之溶菌酶、干擾素。 這樣的環境使病原菌不易繁殖,且能夠活化抗病毒分子來分解病毒核酸,抑制病毒的增殖。 最後,生物屏障由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單核球(Monocyte)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組成,非特異性的攻擊任何不屬於人體的物質。
當病原菌與過敏物質入侵時,啟動的第一道防線就是呼吸道的黏膜與纖毛,上皮細胞的細胞間連結,與抗菌胜肽。 當這三大元素被破壞了,病毒或是其他外來物便可穿過上皮曾進入人體。 在黏膜物理屏障功能短暫受損時,也讓定殖於呼吸道表面或是鼻竇內的細菌有機會能伺機而入,造成續發性感染。
過敏影響呼吸道黏膜, 使感染率增加
過敏患者在接觸到特定的過敏原後,會引發一系列過敏反應: 與肥大細胞表面的IgE接受器結合後引發去顆粒化反應,活化第二型輔助性T細胞,釋放大量的組織胺、介白質、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引發嗜酸性粒細胞等發炎細胞遷移至呼吸道,並釋放細胞毒性產物(如: 嗜酸性球主要鹼性蛋白、嗜酸性球陽性離子蛋白、嗜酸性球相關神經毒素、嗜酸性球過氧化物等)。 這些毒性產物會造成呼吸道上皮細胞的裂解,且裂解的程度與毒性產物的濃度與存在時間長短呈現正相關。 也就是說,慢性過敏患者或是過敏未獲得有效控制的患者,呼吸道黏膜與上皮損傷的狀況也較嚴重。 當我們第一道的免疫防線受到破壞,後續的感染情況也會隨之上升。
另一方面, 過敏性鼻炎患者因長期鼻塞、鼻道黏膜水腫、鼻甲肥大、甚至合併鼻瘜肉,患有呼吸睡眠中止症與夜間張口呼吸的比率非常高。 當夜間主要的呼吸和氣體交換為經口腔而非鼻腔呼吸道時,我們便失去了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物理性屏障保護。 外來的病原菌、過敏原、與污染物會在不經過鼻腔黏膜過濾與纖毛排除的情況下,由口直達我們的大氣管,進入肺部與肺泡,引起下呼吸道感染與過敏反應。 此外,透過口腔進入咽喉的氣體阻力遠比經鼻腔來的小。 當夜間張嘴呼吸時,大量的冷空氣使黏膜表面水分揮發增加,導致濕度下降,讓黏膜環境變得又乾又冷。 這樣乾冷的環境,不但對下呼吸道造成刺激,引發支氣管高度敏感反應甚至是氣喘發作,更有助於病毒脫落率(viral shedding)上升,增加感染率。 最後,過敏患者的呼吸道黏膜,由於長期的發炎反應,有較高的第一型胞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 的表現。 因ICAM-1為鼻病毒和克沙奇A21病毒的受體,當表現增加時,也會使上述這些病毒的感染率增加。
除了呼吸道以外,過敏會造成怎樣的全身性影響?
除了引起呼吸道黏膜局部的發炎與損傷以外,過敏性鼻炎會導致全身性發炎反應。 當受到過敏原刺激後,過敏性鼻炎患者的上下呼吸道都會出現發炎性變化,如細胞粘附分子數目增加(強化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嗜酸性球浸潤與支氣管反應過激等。 此外,激活後的第二型輔助性T細胞也會隨著血液遷徙至骨髓造血幹細胞, 並促使其增加發炎性細胞(如: 嗜鹼性球, 嗜酸性球, 肥大細胞前驅物)與介白質5、6之生產。 這些大量分泌的發炎細胞進入血液循環,來到我們肺部、鼻竇等區域後,會受該地區高濃度發炎物質的召喚,選擇性地留在這些"過敏黃金區"。這個狀況在醫學上也被稱為"選擇性招募"。 這樣加成的結果也就導致了持續的過敏與發炎反應,造成臨床上鼻水流不停、鼻子癢、鼻塞、咳嗽等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由鼻炎引起的後續肺部氣道發炎物質"選擇性召募"最常發生在氣喘患者身上。 由於氣喘患者的下呼吸道和支氣管上皮,含有特殊的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分子,和名為eotaxin的特殊化學激素,當過敏原暴露引起過敏性鼻炎發作時,常同時導致氣喘發作。 此外, 當我們身體長期處於慢行發炎的狀態,久而久之便會引發一系列的慢性病,甚至是癌性病變。
病毒感染與過敏原暴露又是怎麼使過敏加重的呢?
在上述文章中,我們深入的介紹了過敏為什麼會提高感染率,以及全身性的影響。 事實上,反過來說,細菌病毒、空氣汙染、二手菸、化學物質等"過敏原",也會刺激我們的氣道,引發除了上述第二型輔助細胞反應以外的另外一種"過敏反應"。 這個路徑以先天性淋巴細胞(innate lymphoid cell 2)為主。 先天性淋巴細胞不具有傳統淋巴細胞表面標記,也不表現接受專一性抗原反應的反應接受器,而是會被因細胞損傷產生的特定細胞激素刺激而誘發。 當我們的呼吸道上皮或粘膜組織遭受上述"過敏原"的刺激與破壞時,會分泌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介白素 33、與介白素 25,再進一步活化先天性淋巴細胞 2 , 並分泌第 2 型免疫反應細胞激素。 這些細胞激素包含: 介白素 5,能夠吸引嗜酸性白血球與發炎反應、與介白素 13,造成氣道的平滑肌收縮與增加黏液分泌,引起鼻塞。 另一方面,活化先天性淋巴細胞 2 其實也會反過來激活第 2 型 T 輔助細胞,共同造成氣道過敏反應,導致過敏性鼻炎、氣喘等。 研究顯示,流感病毒與鼻病毒感染都會活化上述的這個反應路徑,這也是為什麼反覆的病毒感染為誘發過敏的重要風險因子。
近年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高活性與數量的活化先天性淋巴細胞會促使嗜酸性球分泌,使呼吸道的嗜酸性球浸潤增加,導致氣道處於持續性發炎的狀態,造成臨床上慢性鼻瘜肉與鼻炎、嗜酸性球為主的中耳積液與中耳炎,以及“嗜酸性球性氣喘"。 上述的疾病不但會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影響生活品質,這類氣喘急性發作時的危險性更是比非嗜酸性球性氣喘來的嚴重, 因呼吸衰竭插管率與死亡率高出近20倍。
看完了今天的介紹,您是否對呼吸道黏膜上皮的重要性多了幾分了解呢? 其實,面對一個新的病毒流行,每個人都想會自然地想多做點什麼來預防感染,保護自己與深愛的家人們。 積極治療與預防過敏,可以從最根本的地方鞏固我們皮膚與黏膜上皮這道防線,在一開始就阻斷細菌病毒與有害物質。 讓我們一起從基礎做起,有效防疫,保護自己與身邊的親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