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食物過敏:小心 “病從口入”
家人朋友團聚的時候,免不了大啖美食,甚至加碼享用平時較少吃到的珍饈佳餚。 不過,在享受美食後,除了造成腸胃較重的負擔外,也可能因為接觸到平時比較少吃到的堅果類點心、甜點、蝦蟹貝類,而引發一些身體上的不適。
不知道您是否有看過這個場景:電視劇中的主角因為對某種食物(如花生)過敏,外出用餐時因為一些異國料理的醬料含有花生的成分,而忽然嚴重氣喘發作、呼吸窘迫,需要緊急注射腎上腺素來渡過難關。 這是一個代表全身性過敏性休克的場景,也是我們對於“食物過敏”最熟悉的一種表徵。 事實上,除了引發全身性的過敏性休克、嚴重氣喘發作、咽喉水腫等急症外,食物過敏也會由較慢性且溫和的方式表現,如過敏性鼻炎、咳嗽、眼睛瘙癢紅腫、氣喘、蕁麻疹、濕疹、皮膚癢、腸胃不適等。 甚至有許多人其實對蛋奶有過敏而不自知。
今天,將與大家介紹食物過敏和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腸胃不適間的關係。
為什麼會食物過敏? 什麼族群最常見?
台灣最普遍的幾種過敏原包括:塵蟎、蟑螂、寵物皮屑、黴菌等。 除此之外,近年來針對食物產生過敏反應的現象也有增加的趨勢。
我們對吃下某些食物後產生不良反應可分為二種形態:免疫媒介型的食物過敏、與非免疫媒介型的食物不耐受。 其中,免疫媒介型的食物過敏又可以分為:
1. 免疫球蛋白E媒介型: 如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口腔過敏症候群、全身性過敏反應
2. 非免疫球蛋白E媒介型:如食物蛋白誘發之腸病變、乳糜瀉等
3. 混合型:如嗜酸性白血球胃腸炎
4. 細胞媒介型:如過敏接觸性皮膚炎
其中,具蛋白質的食物最常引起免疫型過敏。 這些食物被人體吸收後,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免疫球蛋白抗體。 當免疫球蛋白數量過多,則會活化肥胖細胞,使其釋放出組織胺,產生過敏反應。 此類食物過敏原又可細分為兩型:第一型的“完全食物過敏原”,具熱穩定、酸穩定、且不易受食物烹煮影響特質的水溶性醣蛋白(如雞蛋中的ovomucoid(Gal d1) 或是花生中的Ara h2過敏原),以及第二型的“不完全食物過敏原”。 其中第二型的“不完全食物過敏原”以植物衍生蛋白(如:蘋果中的Mal d1過敏原) 與第一型相比,較容易受到加熱烹煮與胃部消化影響,對人體的反應也較不顯著。
上述提到過敏反應主要是指急性食物過敏反應。 病人(尤其是年齡較小的)於吃完食物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呈現全身性的過敏反應,甚至是過敏性休克。 另外,不容忽視的還有慢性的食物過敏反應,也就是所謂的“延遲性過敏反應” 。 慢性食物過敏反應由食用大量的過敏原食物造成,並可透過檢測免疫球蛋白G來診斷。 慢性食物過敏反應也會造成長期呼吸道的過敏反應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以及慢性蕁麻疹、皮膚疹、腸胃不適的狀況。
非免疫媒介型的食物不耐受性則可分為以下四類:
1. 新陳代謝型:如乳糖耐受不良
2. 藥物作用型:如咖啡因
3. 毒性作用型:如鯖亞目魚毒素(存在於含有高量組織胺酸的魚類:秋刀魚、鯖魚、鰹魚中)
4. 無確定作用機轉型:如亞硫酸鹽
根據北美洲的過敏預估發生率指出,嬰兒與孩童食物過敏的發生率約為5%,但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而其中又以對牛奶(2.5%)、蛋(1.5%)、有殼海鮮與堅果為大宗。 以年齡來說,台灣的過敏病童2歲時,牛奶蛋白與雞蛋蛋白過敏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血清濃度則會達到高峰,爾後則會迅速的隨著年齡下降。 因此,嬰兒時期針對副食品的添加應該格外小心,避免太早(四個月內)添加含高過敏原的牛奶、蛋白、帶殼海鮮、堅果、麥粉等食物。 此外,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過敏體質,孩子得到過敏病的機會高達70~80%;若只有一方家長有過敏體質,孩子得到過敏病的機會是20~50%;若父母都沒有過敏體質,孩子依然有10~20%的機會會過敏。
食物過敏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腸道的粘膜有屏障的作用,能夠透過腸道相關淋巴組織(GALT)和S-IgA抗體來避免有害物質(如:細菌、病毒、寄生蟲、食物蛋白)被人體吸收。 嬰幼兒的腸道尚未完全成熟,屏障的功能仍不充足,增加了腸胃道的感染率與食物過敏率。 當嬰兒慢慢的成熟,腸胃粘膜也越來越能有效的防止可能會導致過敏的食物蛋白被吸收,過敏的情況也會慢慢改善。
哪些食物會引起不良反應?
約有九成的食物不良反應源自於食物中的蛋白質。 其他最常見導致過敏的食物有:
1. 帶殼海鮮類:蝦、龍蝦、蟹、貝類及不新鮮的魚(釋放組織胺造成過敏症狀)
2. 蛋(尤其是蛋白)、牛奶、麥類
3. 含人工食品添加物的食品:如人工色素、防腐劑、抗氧化劑、香料等
4. 豆莢類:花生、大豆、豌豆
5. 堅果類:核桃、腰果、杏仁、胡桃
6. 含咖啡因者:巧克力、咖啡、可樂、茶、可可
7. 特定的水果:芒果、草莓、蕃茄、柳橙類
食物過敏與氣喘間的關係
紐約著名的西奈山醫學院與丹佛醫學院共同發表於過敏臨床免疫學期刊的論文指出,幼童的食物過敏是引發氣喘的危險因子。 其中,尤以對“蛋”的高敏感度特別容易導致後續對空氣中過敏原的過敏反應與氣喘的發生。 我們剛剛有提過,對蛋特別敏感的小朋友往往在2歲後,敏感度便會大幅地減輕,大多數人都能產生耐受性。 然而,希臘的一篇研究報告確指出,本來在嬰幼兒期對蛋類過敏的孩子縱使在學齡時已發展出耐受性,卻仍有更高的機率得到氣喘。 也就是說,當孩子大了,對原本過敏的食物也不過敏了,仍比其他沒有食物過敏的孩子有更高的機會有氣喘症狀與氣道的高敏感度。
根據這個發現,美國的國家健康與營養審調會(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也探討了同樣的議題,發現氣喘兒比非氣喘兒有更高的機率對奶、蛋、堅果、蝦過敏,且同時有食物過敏與氣喘的孩子也更容易因為氣喘急性發作而住院,往往也需要更高劑量的類固醇來治療。芝加哥兒童紀念醫院的研究更指出,有食物過敏的孩子氣喘發作的年齡,比沒有食物過敏的孩子來得早。
那麼,食物過敏到底與呼吸道的敏感度有沒有直接的關係呢?
2010年芬蘭赫爾辛基醫院的研究顯示,對牛奶過敏的孩子(免疫球蛋白E呈陽性),在學齡時呼吸道發炎的程度以及氣管對組織胺的反應程度都比較嚴重。 另一方面,國際權威期刊Lancet的一篇論文也告訴我們,若在孩童早年,也就是6歲以前,就發生喘鳴和測出較差的肺功能,後續產生氣喘及氣喘持續的時間也會增加。 此外,孩童早年呼吸道的高敏感/反應度也是預估往後青春至成年期氣喘的重要因子。 故我們能夠合理推論,嬰幼兒期的食物過敏與將來發生氣喘有絕對的相關聯性。 相對的,同時有氣喘與食物過敏的孩子,食物過敏持續的時間也會來的更久。
要怎麼知道我家孩子有食物過敏?
想知道孩子有沒有食物過敏,可用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檢測:
1. 病史與食物紀錄: 過去吃到哪些東西會引發身體不適的情況?
2. 皮膚過敏測試
3. 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RAST、ELISA、CAP系統、FEIA、UniCAP都能夠告訴我們身體對哪些物質會產生免疫球蛋白E的反應。 然而,就算是報告呈陽性,我們仍須考慮臨床症狀與病史來判定到底對這些食物的反應是急性、慢性、以及是否俱意義。
4. 食物進食後的反應
5. 口服食物激發試驗:在安全的環境下服用懷疑導致過敏的食物並監測反應
我們剛剛提過,對食物過敏/不良反應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的食物過敏是指吃完食物數分鐘到數小時內即會發生咳嗽、吸不到氣、眼睛皮膚紅腫發癢、嘴巴麻、腹痛、腹脹、腹瀉、嘔吐等情況。 而慢性過敏則是指我們身體對於某些特定食物過度敏感的歷史紀錄,主要用於參考我們從以前到現在曾經對什麼食物出現較敏感的情況,與近期的過敏急性發作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 需多人做了過敏原檢測後發現對數種食物有過敏,減少攝取後過敏症狀卻不見改善。 這是由於我們的身體對於一些讓我們慢性過敏的食物其實已經產生了免疫耐受性。 上述提到台灣幼童在2歲過後,血清中牛奶蛋白與雞蛋蛋白的過敏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即會隨年齡快速下降。 這就表示,即便孩子在小時候可能對奶蛋有過敏,過敏原檢測中也測出了陽性的結果,卻不一定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會導致孩子在食入後產生過敏的狀況。
因此,家長可以透過實際測試的方式,來實驗看看孩子現在對於這些食物的敏感性狀況。 只要吃了沒有急性的過敏反應,且最近過敏/氣喘發作的急性過敏原中沒有這些物質,就算是曾經驗出有慢性過敏的食物仍可以選擇性地食用。 然而,要是發現最近孩子過敏的很嚴重,過敏原檢測也出現對特定食物的過敏陽性反應,避免吃到這些食物仍對減緩過敏有幫助。 此外,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的建議,有嚴重過敏體質或是在嬰幼兒期就發現有食物過敏的孩子,若能避免或減少接觸這些食物過敏原(特別是奶、蛋、魚),也有助於減緩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血管性水腫與往後的氣喘發生率與嚴重程度。
我家孩子有食物過敏,該怎麼辦?
避免食物過敏最好的方式無非就是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 過去有發生嚴重全生性食物過敏反應的孩子最好也隨身攜帶腎上腺素注射筆(EpiPen),當發生緊急狀況時能夠及時注射保命。 此外,有過敏體質的孩子也應減少攝取含太多人工添加物、防腐劑、精緻加工處理的食物。 至於平時的保養與體質調整,攝取深海魚油(DHA、EPA)、以及益生菌都經研究證實,能夠 減少體內發炎物質與過敏反應。 根據2014年歐洲的研究報告指出,動物實驗證實攝取Omega 3(EPA與DHA脂肪酸)能夠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 且過去也有許多研究顯示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減少體內發炎物質,有助於減緩過敏的嚴重程度。
另一方面,我們曾在“益生菌有用嗎”文章中提過,服用益生菌有免疫調節的作用:刺激體內可與第二型T淋巴細胞抗衡之第一型T淋巴細胞分泌干擾素,進而緩解過敏症狀。 巴黎笛卡兒大學的科學家針對21株乳酸桿菌、6株比菲德士菌等益生菌進行了試管與動物測試,發現其中幾種益生菌(L. salivaryus,B. infantis,L. rhamnosus)能夠透過影響特定的T淋巴球(Treg)來激活第一型T淋巴細胞,使其與第二型T淋巴細胞抗衡,進而增進免疫耐受性。 因此,早期服用益生菌有機會能透過刺激腸道粘益分泌、抑制其他有害菌種生長的方式保護嬰幼兒的腸道,並調節免疫反應,進而減少食物過敏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