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感染疾病
"傳說中“的玫瑰疹: 由內而外全解析
2021-02-25
"傳說中“的玫瑰疹: 由內而外全解析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雖然普遍、一旦發生了卻會讓爸媽們擔心受怕好幾天的小兒常見疾病—玫瑰疹。 嬰兒玫瑰疹其實是指一個臨床症候群,由3至5天最高超過40'C以上自限性的高燒,合併退燒後由軀幹與背部開始發起無搔癢感的丘疹,以及其他一系列症狀共同組成。 我們將全面性的跟大家介紹玫瑰疹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只有小小孩會得、會產生哪些臨床症狀、如何傳染,以及得過的孩子到底會不會再度感染。
 
玫瑰疹是怎麼來的?
玫瑰疹好發於6個月至2歲大的孩子。 導致玫瑰疹的病原一般來說以第六型人類皰疹病毒,HHV-6型為主。 HHV-6病毒又可細分為A和B型,在嬰兒玫瑰疹的患者中,主要分離出的病毒型則屬HHV-6B型。 近年來美國和日本的研究發現,其他種類的病毒,如第七型人類皰疹病毒HHV-7、腸病毒(克沙奇A/B型病毒、伊科病毒) 、腺病毒、副流感病毒,也有可能會導致玫瑰疹的發生。 不過臨床上導致嬰兒玫瑰疹的病毒大部分還是以第六及第七型人類皰疹病毒(HHV-6/7)為主,故今天的討論會著重於HHV-6與HHV-7。
HHV-6與HHV-7與其他六種病毒組成了皰疹病毒科家族。 這類病毒的特點是,一旦我們接觸到它們並於血清中產生抗體後,這些病毒便會終身潛伏在我們的體內。 以HHV-6/7來說,它們會少量的潛伏於我們周邊血液的單核球與唾液腺中。 此外,HHV-6與HHV-7也會鑲嵌入我們的DNA(第1、7、22號染色體末端的位置),並長期已非常低的幅度在體內複製與製造。 一般來說,這樣的低幅度複製會被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輕易的鎮壓住,完全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不過,日本與美國的研究都指出HHV-6與HHV-7病毒皆會在健康宿主的唾液中以相當高的濃度存在。 當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卻已漸失母體抗體保護力的幼童(特別是六個月以上,兩歲以內)接觸到健康大人的唾液與飛沫時,就有可能感染HHV-6/7病毒。 孩子因免疫功能尚不足,無法像大人一樣壓制住病毒,便會開始發高燒,且在部份孩童發展出所謂的 “玫瑰疹”。 當然,每個小朋友因為本身的免疫力有個體上的差異,有些人接觸到HHV-6與HHV-7會發燒,有些產生全身性的感染症,有些則是與健康的大人一樣,可以靠自身的免疫力使病毒以潛伏的狀態在體內低幅度的複製。 根據統計,三歲以上兒童及大人體內帶有HHV-6B病毒的機率幾乎高達100%,而約有二至三成的孩童會因首次接觸到HHV-6B而引發玫瑰疹。
 
玫瑰疹的病程
感染玫瑰疹的孩子往往會忽然出現高達40'C以上的高燒,一般來說持續2-5天。 在發燒前幾天,往往不會有明顯的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 不過在接近發燒與發燒開始後,許多孩子會出現輕微的無痰咳嗽,清澈鼻水或微微的拉肚子。 爸媽們往往也會發現,雖然孩子燒的很高,發燒時也會出現哭鬧的情況,在燒與燒之間沒有發燒的時候,孩子的精神和食慾卻跟平常差不多,不會出現倦怠、不想玩、吃不下的情形。 此外,發燒的幅度也會隨著發燒天數慢慢的下降,也就是說,第一二天燒的最高,到了第三四天可能只剩38~38.5'C左右,不會像一開始時飆升到40'C。 到了第四天,往往也進入了發燒的尾聲。 在大多數的案例中,玫瑰疹導致的發燒往往會嘎然而止,並在退燒的4至6個小時內由肚子和背部開始出現細細微紅的丘疹,到了退燒的第二天這些丘疹才會蔓延到臉部。 因為這些丘疹通常不具痛感或搔癢感,孩子也很少會特別去抓它。 臉部的疹子通常也只會長在臉的外緣,如額頭與耳後,很少會出現在顏面中央的位置。 疹子通常會持續2至3天,且會自然的消退,不會留疤。
 
在發疹之前,要怎麼知道孩子這次發燒是因為玫瑰疹,而非其他感染呢?
因為玫瑰疹從剛開始就會燒的很高,且有些因感染玫瑰疹而發燒的嬰兒甚至是出生以來第一次發燒,爸媽們往往會非常的驚慌與擔心。 帶至醫療院所就診後常常也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一個明確的診斷,更加深了父母心中的不安。 其實,會導致幼兒沒有前趨症狀而忽然開始高燒的原因主要有:一般的上呼吸道病毒或是腸病毒感染、泌尿道感染、玫瑰疹。 在一般的上呼吸道病毒或腸病毒感染中,孩子一開始不一定會咳嗽或流鼻水,身體檢查能看到紅腫的喉嚨與扁桃腺,這些在玫瑰疹的孩子上也看到。 然而,一般病毒感染的孩子比較不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如:稀糊便)。 至於嬰幼兒的泌尿道感染,有時候也不一定會以高燒表現,有些嬰兒甚至不一定會發燒。 在有發燒的案例中,泌尿道感染引起的高燒與玫瑰疹引起的高燒最不同的地方在於,有泌尿道感染的孩子精神與活動力在不發燒的時候往往是與平常差很多的。 在嬰兒中,低活動力甚至會以奶量忽然減少來表現。 至於感染玫瑰疹的的孩子,在不發燒的時候,精神狀態、活動力和食慾並不會明顯的衰退。 由此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初步的鑒別診斷。
當然,沒有經驗的爸媽可能會覺得這幾個病症間很難作區分,所以我們還可以根據以下幾點徵兆來幫助我們看出蛛絲馬跡:
1. 前囟門凸起
2. 眼眶周圍水腫
3. 有些患者在懸雍垂與舌顎交界處的黏膜可能會出現紅色小斑或出血點,稱為永山斑(Nagayama spots)
4. 咽喉/扁桃腺紅腫與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約一半患者中出現,常隨著退燒而消退
5. 頸部淋巴結無疼痛性腫脹
6. 出現“玫瑰疹便”:孩子的糞便變得比平常稀糊,排便次數比平常略多,卻又不到腹瀉/水瀉的狀況
7. 實驗檢查可以幫助我們鑒別診斷:
-  一般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白血球與血小板下降、沒有無菌性膿尿
- 玫瑰疹: 白血球減少、血小板下降、可能會出現無菌性膿尿
- 泌尿道感染:細菌感染,故白血球上升、發炎指數高、有菌性膿尿、尿液培養陽性
 
 流感病毒與腸病毒感染都可能衍發重症,玫瑰疹呢?
 在過去,我們分享過流感導致腦病變的案例,而腸病毒重症併發的肌陣攣、腦幹腦炎、心肺衰竭等也是醫療院所宣導的重點項目,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至於玫瑰疹是否會引發重症,相較之下則是極少發生。 取而代之的則是所謂的“小兒熱痙攣”。

   小兒熱性痙攣是幼童因發燒而引起似癲癇發作的現象,好發於六個月到一歲半左右的孩子。 它的發作往往十分突然,孩子會忽然常會失去意識、身體不停抖動,四肢則可能不斷的揮舞著,有時更會產生眼球上吊、嘴唇發紺的情況。  與癲癇不同的是,小兒熱痙攣發作通常介於一至二分鐘,一般不會超過十分鐘,且會自己停止。 早在20多年前,美國新英格蘭期刊就曾發表過論文指出導致小兒熱痙攣的最常見原因,就是HHV-6的感染。 往後針對嬰兒玫瑰疹與小兒熱痙攣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且出現痙攣的時間往往在開始發燒的幾小時內。
為什麼玫瑰疹與熱痙攣會有關係呢? 是因為感染了HHV-6後,病毒直接攻擊腦部嗎? 事實並非如此。小兒神經學期刊中的一篇論文發現,小兒熱痙攣產生的原因是由於病毒感染我們身體後,在血液中的濃度變高,且釋放了毒素到血液中,引起血管發炎的情形。 又,血液與我們的腦脊髓液是相通的,故在急性感染時,我們腦脊髓液中的病毒量也會提高,引發痙攣的情況。 至於在感染玫瑰疹其間出現小兒熱痙攣的孩子在往後會不會反覆出現熱痙攣、甚至引發癲癇,則與個體對於病毒反應的差異相關。 這種差異也俱遺傳性; 好發小兒熱痙攣的孩子身上往往帶有特殊的基因,提高了病毒感染引發熱痙攣的發生率。 這也是為什麼家族中有親戚或是兄弟姐妹曾發生熱痙攣的孩子,得到熱痙攣的機會是其他人的兩倍。 數篇日本的研究也指出,這樣的體質也有機會導致後續發展成較嚴重抽搐、甚至是癲癇的機會。 不過,因為感染HHV-6而引發小兒熱痙攣後再次抽筋的機率,並沒有比感染了其它病毒而產生熱痙攣的機率高。

如果家中孩子發燒後真的不幸出現了熱痙攣的狀況,一定要即刻帶至醫療院所觀察與積極地找出引起痙攣背後的原因。 雖說曾有研究指出,小兒熱痙攣有高達四成三與HHV-6感染相關,我們在第一時間卻仍需積極地排除其他同樣能夠導致發燒與抽筋的疾病,如腦膜腦炎和雷氏症候群。 此外,不論是這次感染有出現熱痙攣,或是過去曾出現熱痙攣的孩子,都應積極地給予退燒藥,避免體溫再次升高而引起痙攣的機會。

玫瑰疹會傳染嗎?
我們剛剛曾提過,會導致玫瑰疹的主要病原為人類皰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家族中的HHV-6B與HHV-7。 在三歲以上及成人的族群中存在率近百分之百,並長期已非常低的幅度在我們體內複製與製造。 除了存在於我們血液的單核球細胞、T淋巴球以及唾液腺中以外,也高濃度存在於我們的口水中。 因此,此類病毒主要是以飛沫或是唾液直接接觸而傳染。

當嬰兒出生六個月後,母體抗體漸漸減少,自身的免疫系統又尚未發育完全,在經由唾液或飛沫接觸到HHV-6B與HHV-7病毒時,便有機會引起無症狀的發燒或是玫瑰疹(二至三成)。 也就是說,有高達七成以上的孩子就算首次接觸到HHV-6B病毒,也不會引發感染症; 而是如同大人一樣,被自己的免疫系統壓制住而潛伏於我們的體內。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孩子因接觸到染玫瑰疹的小孩而發病的原因; 基本上,所有的孩子只要有接觸到大人,便一定會感染HHV-6與HHV-7病毒,不會特別因為跟一個玫瑰疹的小孩有接觸而也因此染病。 不過,孩童間HHV-6與HHV-7的相互暴露與傳染的確是會發生的,只不過不論是傳染者或被傳染者,都不見得會發病。 不過,若宿主為免疫極度低下(如: 人類免疫不全症後群患者),或是剛做完器官移植需服用免疫劑,HHV-6/7的再活化則可能導至嚴重的後果,如腦炎、腦病變、肺炎、肝炎、高燒等。

提醒大家,有些家有長玫瑰疹的小小孩的媽媽因為本身懷孕,或是正在哺育母乳,常會擔心是否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及母乳的品質。根據日美的研究指出,就算媽媽體內的HHV-6病毒被再度活化,且在子宮頸抹片簡查也呈陽性,通過產道而自然產的新生兒也不會因此感染。此外,HHV-6的DNA也不存在於母乳中,故媽媽們可以安心養胎與哺乳。
 
玫瑰疹會不會再發?
這個問題乍看之下很簡單,但若要正確的回答它,我們必須先對一個龐大且複雜的議題有初步的認識—病毒是如何潛伏在我們體內,又如何從潛伏期被重新活化的。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一個很有名的神經皮膚疾病—皮蛇,也就是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好發於年紀大、免疫力差的患者; 發病時,身上一節會是數節感覺神經分佈的區域先產生疼痛、發麻的情形,爾後長出紅斑與水皰,且可能會有“皰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令人聞之色變。 那麼皮蛇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皮蛇會發作,不是因為我們得到了一個新的感染,而是由於我們早年患水痘症後,水痘病毒潛伏於我們的神經節中,長期與我們共存,等到我們年紀大了或是身體免疫力下降時,被重新活化後,造成我們感覺神經節/感覺神經的發炎。 而HHV-6B/7病毒也有類似的表現。 當我們感染了HHV-6B或是HHV-7病毒後,它們便會潛伏於我們體內,與我們共存。

那麼怎樣的情況會導致HHV-6B被再度活化,並引發二次的感染症呢?在幼童中,若是已經得過一次因HHV-6B而導致的玫瑰疹,若再接觸到HHV-7病毒,潛伏於體內的HHV-6B病毒有可能會被再度活化。 然而,也有另一派的說法認為,當幼童二次感染玫瑰疹,往往是由於前一次感染了HHV6B或是7其中一種,而第二次即是感染了另一種。 所以在學理上,同一個小朋友是有機會得到兩次玫瑰疹的。 不過,我們在臨床上,只有遇過少數幾例重複感染玫瑰疹的孩子,發生的機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而對於一般健康的成人來說,當潛伏於我們體內的HHV-6B/7病毒因故再度被活化,甚至到達血液抗體可被偵測到的濃度時,往往也不會產生臨床症狀。 除非本身真的為免疫嚴重低下的患者,或是做過器官移植,否則對我們的健康完全無法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