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別來! 秒搞懂急性腸胃炎以及生病時該怎麼吃
冬天是腸胃炎與腸胃型感冒流行的季節。 再加上歲末年初時本來聚會、飯局、出遊的機會就多,群聚加上接跟平時不一樣的飲食與環境,都會增加生病的比率。 最近因腸胃道不適而來求診的患者人數也變多了。 讓許多人困擾的是,一方面知道醫師有交代要飲食控制、讓腸胃道休息,靜待這次的病程過去,另一方面又深怕這樣只出不進,水分與營養會不夠。 今天,我們將介紹急性腸胃炎,以及告訴大家得到腸胃炎時、該如何補充水分與養分,讓身體盡快恢復健康與元氣。
急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是指在24小時內排放3次以上稀糊便/水瀉,或是排稀糊便/水瀉的次數比孩子正常的排便次數多兩次以上。 病程通常不超過一週,且患病的孩子並不一定會嘔吐或發燒。 此病好發於秋冬季節,經由糞口途徑傳染。 導致急性腸胃炎的致病原主要為輪狀病毒(以6個月~2歲兒童為多)、諾羅病毒(好發於各年齡層)、札幌病毒(好發於嬰幼兒; 症狀通常較輕微)、星狀病毒(好發於各年齡層,但以4歲以下兒童為大宗)、以及腸道腺病毒(主要影響4歲以下兒童; 夏天為感染旺季)和其他種類的腸病毒。
當上述的這些病毒入侵我們體內、感染腸道時,腸道細胞會受到破壞,導致體液滲入腸腔內,使糞便的含水量與含鹽量增加。 損壞的腸道也會造成消化功能障礙,造成嘔吐。 除了腹瀉和嘔吐以外,急性腸胃炎的症狀還包含:發燒、食慾不振、頭痛、腹痛、和肌肉痠痛。 然而,每個人的症狀都不一樣,且同一患者在不同年齡得到急性腸胃炎的表現往往也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半數的患者會同時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 而諾羅病毒的感染造成嘔吐的情況比其他病毒性腸胃炎的來得多。 病人平均會吐4天,一天吐3次。 而九成以上的患者都會拉肚子,平均腹瀉天數為6天,1天拉6次。 其他發燒、腹痛、腹脹、腹部壓痛的發生率則分別為42%、12%、16%、16%。
急性腸胃炎有哪些併發症
可能的併發症包括:體液不足/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澱粉/乳糖不耐症、起尿布疹等。 其中,2歲以下的幼童因體表面積與體積比較高、代謝率較快、體內儲水量較少的緣故,比起其他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 若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則可能導致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另一方面,嘔吐與腹瀉也會導致電解質及酸鹼不平衡。 患者可能出現高/低血鈉、低血鉀、代謝性酸中毒的情形。 其中,低血鉀易造成腸扭結的情況,影響液體與電解質的吸收,造成惡性循環,危險性不容小覷。 有少數的急性腸胃炎患者因為含有乳糖分解酵素的腸道細胞受損,會出現乳糖不耐的症狀 (孩子的腹瀉在攝取含有乳糖成分的食物或配方奶後加重)。 最後,因拉肚子而需要反覆清潔擦拭肌膚也會導致尿布疹/尿布皮膚炎的發作。
何時需要就醫治療
急性腸胃炎通常會自行緩解,不一定需要就醫治療。 然而,若是孩子出現以下的狀況,則建議還是前往醫療院所進行評估。
1. 年紀小於6個月或是體重小於8公斤
2. 3個月以下嬰兒發燒超過38°C,或是3個月~3歲孩童發燒超過39°C
糞便出現粘液或血絲,或是有解黑便的情況
3. 多次大量解水便
4. 拉肚子超過7天或是持續嘔吐
5.照護者發現孩子出現脫水情況(尿量比平常少,皮膚乾燥,意識改變等)
6. 心跳血壓出現變化
7. 孩子在家裡沒辦法適度補充水分(一吃或喝就吐)
8. 孩子本身有營養不良、糖尿病、或是其他代謝性疾病
9. 父母過於焦慮
提醒各位家長,如果孩子的糞便中出現粘液或血絲、發燒超過40°C,出現抽筋、 咬緊牙關、極度腹痛,或是有接觸史(吃到較特別/未煮熟的食物),則要小心細菌性與寄生蟲性腸胃炎的可能,應儘速就醫治療。 此外,腦膜炎、細菌性敗血症、肺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也可能導致孩子嘔吐及拉肚子,若孩子除了腸胃道症狀還出現其他咳嗽、流鼻涕、解尿疼痛、頭暈頭痛等症狀,也建議就醫檢查。
急性腸胃炎該如何治療
若孩子出現上述的症狀,應到醫療院所接受點滴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脫水情況惡化。 同時,醫師也會經評估後視情況給予止瀉與止吐藥物。 如果症狀較輕微,則可以自行在家修養,並攝取足夠的水分與補充電解質。 在電解質的部分,市面上有許多兒童用電解水/電解粉,其滲透壓約為290mOsm/kg,較接近人體的300+30mOsm/kg。 提醒大家,在腸胃炎其間最好避免用運動飲料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除了運動飲料內含糖量及熱量都不少外,其滲透壓平均為450mOsm/kg,比人體的平均滲透壓高出不少,在嚴重腹瀉患者的體內反而會導致滲透型腹瀉,無助於脫水情況的緩解。
在適度補充水分後,則可以儘早開始正常飲食(喝母奶的孩子可以繼續喝母奶)。 根據美國健康照護學院2018年針對孩童急性腸胃炎的照護指引,在腸胃炎期間應避免高糖分的果汁,因其會加重體內滲透壓差而導致水瀉量與低血鈉風險的增加。 此外,2013年的一篇大型報告分析了16個國際臨床試驗,評估近1500名患者在急性腸胃炎其間的飲食狀況顯示,避免攝取含乳糖的食物可縮短腹瀉症狀達17.7小時之久。 因此,在腸胃炎期間應避免喝牛奶、優酪乳、冰淇淋等富含乳糖的食物。 若孩子需要喝配方奶,則建議泡至平常的一半濃度。 如果出現嚴重腹瀉的狀況,則建議暫時更換成無乳糖奶粉,等腸道上皮細胞重建修復,其細胞膜上的乳糖酶恢復功能,再慢慢換回原本的奶粉。
另一方面,美國與歐洲許多大型研究發現,在補充水分的同時,攝取益生菌也有助於縮短腹瀉時間和減少腹瀉的次數。 在病程中越早開始攝取益生菌,對於症狀的緩解越有幫助。 歐洲兒童肝膽腸胃營養顧問小組在2014年發表的急性腸胃炎照護建議指出,可選擇LGG桿菌5至7天(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一天攝取之LGG菌落數需大於100億)或是Saccharomyces boulardii酵母菌5至7天(一天攝取250~750mg/10億~100億菌落)的配方服用。
急性腸胃炎時該怎麼吃? 症狀改善後要多久才能恢復正常飲食?
當我們得到急性腸胃炎的時候,病原菌會對小腸絨毛上皮造成損害,也會造成消化酶以及單糖/胺基酸運輸通道的損害。 在臨床上,就會出現消化不良、腹瀉、脹氣等症狀。 平均來說,腸道絨毛膜上皮細胞需約3-5天的時間更新與修復。因此,要完全恢復正常飲食依照這次病程的嚴重程度,大約需要5天的時間。 如果症狀稍微改善就立刻開始進食比較刺激性的食物,如乳製品、炸物、糖分高的果汁飲料,腸胃不適的時間就會拖得比較久。
在急性期的時候,飲食應盡量以澱粉類為主,如: 白飯、稀飯、吐司、素麵等。 如果噁心想吐的感覺非常重,建議進食乾飯,比稀飯具有止噁心的作用。 吐司的部份我們也要小心選擇,避免"鮮乳吐司"、"奶油土司"這類加入大量奶油製作與高油脂含量的品項。 此外,我們需要嚴格限制乳製品,如鮮奶、奶粉、優酪乳、起司、咖啡因、運動飲料、油炸物,以及甜飲料的攝取。 如果合併明顯腹脹,也最好先避免食用豆製品,如豆漿、豆腐。
值得注意的是,平常就有腸道敏感,易便秘脹氣的人在急性腸胃炎後,腸道修復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 這時候可以考慮採取低"FODMAP"類飲食。 FODMAP由4種具有發酵性的醣類的字首加以組合而成,F為「發酵性」、O為「寡糖」、D為「雙糖類」、M為「單糖類」、A則是指「AND」、P為「多元醇」。 FODMAP這種醣類在小腸內的吸收效果不佳,使腸道內的醣類濃度高造成高滲透壓。 這個時候,調節濃度作用會被活化,使水分從血管流進小腸,使腸道蠕動過於活躍而引發腹瀉及腹痛。 此外,進入大腸後,還會成為大腸內細菌的糧食,進而產生大量氣體,造成便祕及排氣增加。飲食中常見FODMAP食物包含: 小麥類、豆類、洋蔥、大蒜、韭菜、牛奶、優格等。建議可多攝取: 燕麥、米飯、 地瓜、南瓜、番茄、紅蘿蔔、薑等。 水果的部分可以用柑橘類、奇異果、香蕉、莓果類代替較高FODMAP的蘋果、櫻桃、芒果、水梨、西瓜等。
要怎麼預防急性腸胃炎
預防勝於治療。 急性腸胃炎的預防方式其實跟所有其他孩童常見疾病的預防方法大同小異,無非是勤洗手、注意居家環境衛生等。 其他要注意的是,幫孩子換尿布的區域應該與泡奶區域完全隔開,照護者在進行每個動作前也應確實洗手與消毒,避免被傳染。 處理患者嘔吐物與排泄物後也應確實消毒手部與週圍環境。 此外,也應暫時避免共食,防止病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