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專區
過敏與鼻竇炎間的緊密關聯
2021-02-25
鼻竇炎導致長期鼻塞、咳嗽、眼睛脹、頭痛 
淺談過敏與鼻竇炎 


有許多患者因為感到臉部,特別是眼睛下方脹、頭痛、睡眠問題而到處求醫。 吃了止痛藥後問題仍無法完全改善,甚至長期反覆發作,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其實,導致這些症狀的元兇之一就是鼻竇炎。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什麼是急性、亞急性與慢性鼻竇炎,它們各自的症狀,以及和過敏性鼻炎之間的關係。

什麼是鼻竇?
鼻竇又名鼻旁竇,位於我們的頭顱,在頭骨之間,鼻腔周圍的顱骨與臉骨之內。 我們每個人都有四對鼻竇:上頜竇(眼睛下面,體積最大)、額竇(眼睛上面)、篩竇(眼睛和鼻子之間)、蝶竇(頭顱底部中心)。 它們平常充滿了空氣,且由小通道粘膜與鼻腔相連。
鼻竇主要的功能包含減輕頭顱骨前方的重量,溫暖和溼潤吸入的空氣,加強發聲時的共鳴等。 一般來說,鼻竇在12歲左右時才會發展到成人時的大小。

什麼是急性鼻竇炎?
鼻竇炎泛指一個或一個以上鼻竇粘膜的發炎。 最常見的原因是普通感冒時病毒感染導致的病毒性鼻竇炎,通常會在7-10天內自行痊癒。 而這些患者中,有部分孩子會產生續發性的細菌感染,造成急性細菌性鼻竇炎。 又可進一步細分為以下三種:急性(症狀在一個月內完全消失)、亞急性(症狀在一個月以上,三個月以內消失)、反覆急性(半年內有三次以上或一年內四次以上的感染,每次感染間相隔10天以上)。

細菌性鼻竇炎好發的年紀為4-7歲,症狀包含:咳嗽(夜晚,清晨尤其明顯)、流鼻水(水樣、清澈、濃皆有可能)、鼻塞、發燒、頭痛、臉頰痛與腫脹、喉嚨痛、口臭等。 常見的致病菌有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 患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輔用生理食鹽水沖洗鼻、抗組織胺、鼻內類固醇、益生菌等減輕症狀。

為什麼會有續發性細菌感染?在哪些族群中比較常見?
鼻竇在正常的情況下是沒有細菌的。 您可能會感到奇怪,剛剛不是說鼻竇與鼻腔是相通且粘膜相連,而鼻腔與外界是相通的,鼻竇怎麼會沒有細菌呢? 其實,我們的粘膜表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構造—纖毛。 纖毛透過擺動,把病原菌、微小粒子等有害物質往嘴巴的方向運送,我們再把它吃掉或是咳出來。 因此,當粘膜與纖毛處在發炎情況下,或是鼻竇與鼻腔間的通道阻塞時,纖毛的清除功能下降,細菌會蓄積在鼻竇中,進而造成感染。

病毒感染即是造成粘膜與纖毛發炎最常見的因子之一,故普通感冒後常續發急性細菌性鼻竇炎。 另一方面,患有過敏性鼻炎的孩子因鼻粘膜長期處於腫脹和發炎狀態,纖毛功能受到影響,得到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的機率比沒有過敏的孩子大得多。 如果這個孩子同時又被傳染普通感冒,病毒感染加上過敏加成作用下,續發急性鼻竇炎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美國臨床免疫與過敏期刊的一篇論文指出,過敏性鼻炎患者中,高達7成同時患有鼻竇炎,比光是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高,意味著過敏性鼻炎即是鼻竇炎的重要危險因子。 年紀小的孩子因為鼻竇的構造較小(12歲時才發展至成人尺寸),待在室內、曝露塵蟎等過敏原的時間長,也較易得到病毒感染,很常同時為這兩種情況所苦。 若不及時接受治療,約有百分之5的住院病人會發展出眼窩周圍蜂窩性組織炎、海綿竇栓塞、骨膜下膿瘍、骨髓炎、腦膜炎、腦膿瘍等恐怖併發症。

什麼是慢性鼻竇炎?
3個月以上的斷斷續續鼻竇粘膜發炎就可以叫做慢性鼻竇炎。 有文獻指出,在台灣,罹患慢性鼻竇炎的比率甚至高達兩成。 任何一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竇炎,或是長期的過敏發炎反應都可能導致亞急性和慢性鼻竇炎。 臨床上的症狀千變萬化,包括頭痛、頭暈、臉痛/臉脹、濃鼻涕、鼻塞、聞不到味道、咳嗽、耳痛/耳脹、牙痛、睡不好等。 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地影響。 此外,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甚至只有以長期頭痛的方式表現。

導致慢性鼻竇炎最重要的原因同樣還是過敏性鼻炎。 根據美國與韓國的研究,高達8成的慢性鼻竇炎患者有過敏體質和過敏性鼻炎,且大部份的病人對塵蟎、蟑螂、空氣中黴菌、動物皮屑都產生過敏反應。 此外,2成的病人同時患有氣喘和慢性鼻竇炎; 高達2/3的氣喘患者鼻竇粘膜有長期發炎、肥大的狀況。 腫脹的鼻腔粘膜更會進一步引起鼻塞,導致睡眠呼吸中止、耳咽管障礙等問題。

此外,腫脹的粘膜會組塞鼻竇和鼻腔間通道的開口,導致分泌物無法排出,造就了一個培育病原體的溫床。 於是,這些病原體在我們的鼻竇中長期繁殖,緩慢地吞噬我們的健康。 而這些病原體包含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草綠色葡萄球菌等。 在台灣,一般健康的人鼻腔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帶菌率約為24%; 然而,過敏體質患者的鼻腔帶菌率卻是高達62%。 高帶菌率意味著得鼻竇炎的機會增加,以及其他臉部的反覆感染,如口角炎、唇炎、毛囊炎、甚至是蜂窩性組織炎發生率的提升。

慢性鼻竇炎治療的方式除了上述的抗生素療程、食鹽水沖洗、鼻內類固醇、抗組織胺、抗白三烯藥物,還包括手術介入。 當情況嚴重,藥物或引流鼻竇膿瘍無效,甚至膿瘍已經吃出鼻竇蝕入骨頭,可選擇功能內視鏡鼻竇手術(微創手術),氣球擴張開口術等方式治療。                    

我們在門診時常常被問到: “我的孩子有黃鼻涕,這是不是就代表得了鼻竇炎?” 其實,黃鼻涕與鼻竇炎並不是畫上等號的。 我們必須配合臨床上症狀的變化,是否有發燒、燒幾天、燒到幾度、孩子本身是否有過敏體質、有沒有過敏性鼻炎等資訊進行全盤的診療與評估,給予最合適的處置。 所以,光憑鼻涕的顏色與濃淡,是無法判定孩子是否有細菌感染的。 根據每個孩子本身的身體狀況、病程的進展,臨床上的表現,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治療,才是讓疾病退散的不二法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