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與慢性肺病
  • 首頁
  • 氣喘與慢性肺病
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氣喘兒會比較容易變成慢性肺病嗎? 淺談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關係關係
2021-02-25
氣喘兒會比較容易變成慢性肺病嗎? 淺談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關係
大家最近一定有看到新聞和社群媒體上,眾多有關空氣汙染和達警戒值的空氣品質之相關報導,讓家中有嬰幼兒,或本身是過敏體質的朋友們非常的擔心。 一來是無法避免接觸到品質不佳的空氣,二來是害怕過敏與氣喘發作。 其實,站在醫療的角度上來看,這些立即性的問題在經過藥物治療與積極預防措施下,都可以獲得改善。在空氣品質特別糟的幾天盡量避免戶外活動,認真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等,配合出現症狀時藥物的使用,便不會對身體帶來太大的影響。 我們之前與大家分享過許多相關的文章,相信大家都對這些議題很熟悉。 大家比較少聽到的,反而是空汙與PM2.5長期對我們呼吸道帶來的損害。 今天要跟大家討論的是之前較少涉獵的—兒時氣喘對於成年後肺功能降低與引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之關係。
 
什麼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系統疾病,為一種呼吸道通氣障礙,具有不可逆性,並會漸進性的惡化。 COPD包含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和部分氣道阻塞不可逆的支氣管哮喘。 此病可輕可重,嚴重時有高致死率。 具WHO統計,COPD佔全世界死亡率的第四位或是第五位,好發率也隨著近年來空氣污染而節節攀升。 除了空氣汙染之外,抽菸、二手菸、感染、過敏、遺傳(alpha-antitrypsin)等都是COPD的危險因子。 其中又以抽菸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約佔8-9成。 然而,就算是不吸菸、也很少接觸到二手菸的人,因近年來PM2.5造成的空氣汙染,提高了過敏與氣喘的比率,相互加乘作用之影響下,仍有機會得到COPD。
COPD最明顯的症狀為長期咳嗽有痰,以及呼吸喘、呼吸困難。其他常見的症狀包含哮喘、咳血、疲倦,和缺氧引起之失眠、頭痛、發紺等。 很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也因此受到侷限,無法爬樓梯或是走遠。此外,不良的空氣品質與感染容易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急性惡化,使呼吸更喘,更加費力、胸悶、痰量增加,甚至進展到呼吸衰竭和右側心室衰竭,對生命造成威脅。

 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是阻塞性氣道的肺部疾病。 兩者之間有許多相同與相異之處。 事實上,雖然臨床上都會以咳嗽、喘、呼吸急促等方式表現,他們在氣道發炎的種類,發炎細胞、發炎物質、治療,與對治療的反應上卻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導致氣喘主要的發炎細胞為嗜伊性白血球、巨噬細胞、與CD4型T淋巴球,發炎物質為IL-4/5/13和一氧化氮。 而與COPD較相關的發炎細胞則為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和CD8型T淋巴球,發炎物質為IL-1beta/6/8和TNF-alpha。 其影響的肺部區域也不太一樣; 氣喘主要是引起支氣管(較近端)的高度氣道敏感,導致喘鳴,而COPD大多影響周邊的氣道和肺實質/肺血管。 長期下來,氣喘會造成上皮組織脆弱易受損,黏膜化生,基底層增厚,與支氣管緊縮。 而COPD則會導致鱗狀細胞與黏膜化生,小氣道纖維化,以及過度分泌黏液使肺泡連結受損,肺實質的破壞和肺血管重塑。 汙染物質,感染與胃食道逆流都可能引起氣喘發作和COPD急性惡化(氣喘多了過敏原曝露這個引發因子)。 而治療的部分,針對氣喘發作患者,我們通常會給予速效型的乙型致效劑(B2 agonist)和吸入型/系統性類固醇。 COPD急性惡化的患者則以乙型致效劑合併抗膽鹼吸入劑,和併系統性類固醇為主。
 
 兒時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間的關係
    雖然氣喘與COPD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疾病,此二者之間卻有緊密的因果關係。 事實上,除了抽菸與二手菸以外,氣喘的家族史與兒童時期氣喘都會提高成年後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率。 早在2010年發表於”胸腔”期刊的一篇歐洲大型研究就指出,父母其中一人患有氣喘,或是本身在孩童期有氣喘,孩童時期呼吸道反覆感染,與母親吸菸都是所謂的 “孩童期不利因素”。 有4 成帶有其中任何一項的”不利因素”的人之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平均會低約60毫升左右,且帶有越多 “不利因素”,FEV1則會越低。 且這些不利因素也會增加年平均FEV1的衰退(約多出2-4毫升)。我們知道診斷COPD需行肺量計檢查: 若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後FEV1用力呼氣一秒率小於70%,加上用力呼氣一秒量小於預測值的80%時可以確定呼氣氣流受限,而且是不可完全恢復的。 故FEV1的數值降低與衰退與COPD的發生率有正向的相關性。 統整上述的發現,此研究也指出成年後罹患COPD的比率也隨著這些不利因素數目增加而提高: 一項不利因素提高罹患率約1.6-1.7倍,三項提高6.3-7.2倍。 在論文的最後,也提出妥善的控制兒童期氣喘可能會對預防未來發展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所助益。

閱讀至此,相信家有過敏體質小朋友或是本身有過敏體質的讀者們一定感到十分挫折: “我們家有過敏的家族史,孩子也曾被診斷氣喘,那麼他以後就一定會比其他人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了! 有種輸在起跑點的感覺~”  事實上並非如此。 近期發表於英國胸腔醫學期刊的一篇由澳洲數家醫學中心的聯合研究,針對346名曾在 6-7歲時被診斷氣喘的孩子每7年做一次肺功能以及呼吸道症狀問卷調查,直到50歲。 這些孩子在一加入研究時也會根據呼吸道症狀的嚴重程度被分為: “輕度喘鳴性支氣管炎(支氣管炎時曾合併喘鳴,次數少於五次)”,“過去曾氣喘發作/現在有喘鳴性支氣管炎(支氣管炎時出現喘鳴,次數多於五次)”,“氣喘(沒有呼吸道感染時仍出現喘鳴)”和 “嚴重氣喘(3歲以前開始出現症狀,10歲時症狀仍持續,或是有天生桶狀胸,或是FEV1/FVC比值小於0.5”。 除了定期檢測肺功能以及追蹤呼吸道症狀外,在這些受試者50歲時,也根據他們當時的臨床狀況把他們分為: 無氣喘、氣喘緩解、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四個族群。

這346位受試者共有197位完成了所有的肺功能檢測與問卷調查。 經統計總合比對分析後,發現孩童期被歸類於”嚴重氣喘”的族群於50歲時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比率,比沒有喘鳴症狀的族群,高出約32-37.1倍。 然而被歸類於”喘鳴性支氣管炎”的族群或是孩童時期曾患蕁麻疹或濕疹的患者,在50歲時診斷COPD的比率則並無增加。 也就是說,孩童期的氣喘症狀越明顯,越嚴重,往後越容易發展演變成為慢性阻塞性肺病。 若在孩童期只出現間歇性的氣喘或是有一段時間持續的出現氣喘症狀,並不會提高往後COPD的發生率。根據此發現我們也可以推測,因氣喘而產生的氣道發炎/重塑與肺部阻塞可透過藥物治療而復原痊癒(氣喘對氣道和肺功能造成的影響是可逆的),只要確實服藥(口服與吸入性治療)、控制氣喘、減少發作次數與喘鳴的情況,便可減緩甚至是防止氣道的阻塞成為不可逆的。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又感到鬆了一口氣呢?  本身有過敏體質或是過敏的家族遺傳,或是已經漸漸開始出現一些過敏性鼻炎症狀,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時也觀察到似乎很常合併呼吸喘/喘鳴症狀的朋友們,若是能在急性期時快速地控制症狀,讓病症在最短的時間內緩解,並在症狀緩解後,從平常就開始避免過敏原曝露與服用保養藥物(如欣流等)和益生菌,就能減少往後演變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