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專區
追加第二劑水痘疫苗 有效提升保護力
2021-02-25
 COVID-19疫情以來,因為民眾防護措施普遍做得很好,流行性感冒、腸病毒的個案較前幾年相比都有顯著的減少。  不過,特別的是 2020年學齡兒與幼兒的水痘感染個案卻增加了。  許多人不知道孩子在一歲時公費施打的水痘疫苗,原來可以再追加第二劑來提高保護力。 在今天的文章中,將位大家簡單介紹水痘、水痘併發症、"突破感染",以及施打第二劑追加疫苗的好處。
 
 
什麼是水痘? (以下資料取擷自台灣疾病管制署網站)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傳染的途徑為透過飛沫、空氣,以及直接或間接接觸水痘或帶狀疱疹患者帶有病原體之水疱液、黏膜分泌物傳播。 水痘的潛伏期為10-21天(通常14-16天),感染的主要族群為小於12歲以下的兒童。 感染的主要症狀為發燒和痕癢的紅疹。 其他症狀還包含疲倦、食慾不振、頭痛及肌肉或關節痠痛等。 水痘疹於5天內陸續出現,一開始分布於身軀,後蔓延至臉部和四肢。 這些紅疹一開始為扁平,後續慢慢形成突起的豆狀小水疱,維持約3 至4天後變乾、結痂。 水痘的一個重要特色為在同一時間會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水疱出現在身上。 整個疾病過程約為2-4週,而可傳染期為出疹前1-2天至所有水疱變乾。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水痘後雖能獲得終身免疫,但水痘病毒仍會潛伏於體內的神經節,並會於多年後在免疫力低下時復發、導致"帶狀疱疹",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皮蛇”。
 
得到水痘可能有什麼併發症?
 
一般來說,12歲以下免疫功能正常的孩童感染水痘除了發燒與出疹外,其他症狀並不嚴重。 但若為併發症高危險群的患者,包含: 小於1歲之嬰兒、孕婦、成人及免疫缺陷者,則可能出現新生兒水痘帶狀泡疹病毒感染、先天性水痘症候群,與繼發性細菌感染等併發症。 新生兒水痘泛指分娩前5天至後2天感染到水痘病毒的母親所產下的新生兒、在出生後5-10天左右出現新生兒水痘症,危險性和致死率可達25-30%。 孕婦感染水痘的時間點若在20週之前,則有機會造成先天性水痘症候群。 症狀包含低體重、瘢痕性的皮膚病變、眼睛缺陷、四肢發育不全、中樞神經異常等。 而免疫功能缺乏與低下患者,如癌症病患、免疫疾患病友等若罹患水痘,後續合併繼發性細菌感染,如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中毒性休克徵候的機會也大幅提升。 水痘併發症的致死原因在成人以原發性肺炎,小孩以敗血症和腦炎最常見。
 
水痘該如何治療與預防?

對於免疫力正常的兒童患者來說,感染水痘可採症狀治療,如退燒、補充水分等,與避免搔抓水疱導致皮膚發炎與續發性蜂窩性組織炎。 若感染者為新生兒、成年人與免疫低下患者,則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Acyclovir治療。 此外,經醫師評估若有需要,也可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 感染患者須視情況就醫採取隔離措施,或是在家自主隔離。 暴露者若不具有水痘抗體,可於暴露後 72 小時內注射水痘疫苗,於5 天內接種仍可提供 7 成保護力。
 
水痘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為注射活性減毒疫苗,以主動免疫的方式讓我們身體產生抗體,可有效避免嚴重症狀的發生。
台灣目前的接種建議為:
-
12個月至12歲兒童:出生滿12個月接種第1劑公費疫苗,可於第一劑滿3個月後或是滿4到6歲自費接種第2劑。
- 13歲(含)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2劑,兩劑間隔4至8週。


在這邊要跟大家強調,曾接種水痘疫苗者仍可能感染水痘。 在醫學上,接種疫苗42天後仍感染野生水痘株稱為"突破感染",也就是"疫苗失敗的感染"。 與一般水痘比較起來,突破感染的症狀通常較輕微且不典型。 水痘疹以斑丘疹為主而非水疱,出現的水疱數目較少(50顆以內),且病程比沒有接種疫苗者來的短(約4-6天)。 此外,突破感染的患者傳染力也只有一般的3成。 根據台大小兒科2018年發表於英國科學報告期刊的論文指出,台灣於2004-2014年間接受一劑公費水痘疫苗注射的兒童,後續發生突破感染的比率約為2.8%。 此外,耶魯大學醫學院作者群於2011年發表於傳染性疾病期刊的研究發現,施打一劑水痘疫苗的保護力約為86%,追加第二劑則可以將保護力提升至98%。 因此,目前台灣疾病管制署建議於接種第一劑水痘疫苗完間隔3個月後,或在4-6歲時,追加施打第二劑自費水痘疫苗。


過敏而與氣喘患者,“突破感染"發生率較高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曾與大家分享,過敏患者體內帶菌率高,且感染也易誘發與加重過敏症狀。 由於過敏患者免疫環境與平衡偏向由第二型輔助型T淋巴球主導,免疫系統的功能因此受到影響,導致就算注射過疫苗,也更容易得到感染(如百日咳)。 相同的,因為上述的機轉,過敏與氣喘患者得到水痘"突破感染"的比率也比其他人來的高。 波士頓兒童醫院作者群發表於過敏與氣喘前線期刊的論文比較了165位在注射疫苗後仍得到水痘的患者與330位對照組,發現氣喘或是曾患有氣喘的患者在注射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效價下降速度較快,且出現"突破感染"的比率為1.63倍。 此外,他們也探討了氣喘患者接受吸入性與系統性類固醇治療是否與出現較高突破感染比率相關。 研究指出,無論是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或是系統性類固醇,都不會提高水痘的突破感染率。 因此,強烈建議過敏與氣喘患者持續接受原本治療,合併接受第二劑水痘疫苗注射來提高保護力。 除了降低突破感染的發生率,避免感染也可以阻斷後續病毒在活化產生帶狀皰疹的比率。 有另一篇梅約診所發表的論文指出,過敏與氣喘兒出現帶狀皰疹的比率為不過敏孩子的2.6倍。 這或許跟他們早期更容易得到水痘"突破感染",病毒潛伏於體內相關。 當過敏日趨嚴重、免疫系統失調,水痘病毒便會在活化,產生帶狀皰疹與疱疹後神經痛。

看完了今天的分享,大家是否對水痘與其預防又多了一份認識呢?  其實台灣疫苗注射率非常高、且群體免疫效應大。  就算真得到突破感染,孩童的症狀也十分輕微。 但麻煩處在於感染後,病毒並不會就此消失,而是會潛伏於體內伺機而動。 在某一天壓力大、過敏發作、抵抗力下降的時候再活化,對身體帶來很大的負擔。 接受追加水痘疫苗除了可以降低突破感染的發生率,更可以對往後的帶狀皰疹的發生多一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