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專區
肥胖帶來的健康威脅
2022-02-07

近年來,台灣人民的過重與肥胖比率也逐年上升,且有同時高齡化與年輕化的趨勢。 我國國健署2016-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18歲以上成年人的過重與肥胖率高達43.9%。 其中女性的肥胖率隨著年齡上升而提高,65歲以上的肥胖比率高達58.8%。 而國高中生的過重肥胖率也近3成。當肥胖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增加,隨之而來的便是肥胖衍伸出的慢性病比率節節上升,且全面年輕化與普及化。 在過去,“三高“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是爺爺奶奶輩的疾病。 但這兩年在門診中詢問到或是檢查出3-40歲的中青年族群,不但血壓有過高的情形,連血糖、血脂肪、尿酸,甚至是肝指數都呈現超標的狀況。 其實追根究底,都跟體重體脂肪過重與過高有關。 也難怪肥胖研究學會會訓開宗明義道:”百病胖為先“。 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文章中,我們將介紹肥胖與其相關之慢性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指出,肥胖帶來的健康危害可分為:嚴重危害(得病率增加三倍),中度危害(得病率增加二至三倍),以及輕度危害(得病率增加一至二倍)。 嚴重危害的疾病包含第二型糖尿病、膽囊疾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 中度危害則包括冠心症、高血壓、退化性關節炎(膝蓋與髖關節)、高尿酸與痛風,以及胃食道逆流。 而輕度危害則有包含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等13種癌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孕、下背痛、麻醉風險、胎兒畸形等問題。 此外,肥胖也會加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導致重症的風險。 據統計,感染COVID-19併發重症的患者中,有高達76%的人體重過胖。 這是由於肥胖患者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不但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反應,也會使疫苗與抗病毒的效益打折扣。 2021年的美國論文就指出,肥胖患者打輝瑞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數僅為正常值的50%,也就是打疫苗的效力是直接減半的。 
 

什麼是肥胖?

到底怎樣算“胖”? 其實肥胖是有非常明確的定義。 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平方))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  台灣的標準為: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在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  另外我們也可以納入體脂肪、內臟脂肪、腰圍為評估標準。 體脂肪根據性別而標準不同,以男性來說,30歲以下建議將體脂肪控制在20%以下、30歲以上則可容許到25%。 30歲以下女性體脂肪標準則建議控制在25%以下、30以上則建議不要超過30%。 內臟脂肪的正常數值為0.5-9.5%、10-14.5%為偏高、15-30%屬過高。 腰圍則建議控制在女性80公分、男性90公分以下。 

肥胖受多種因素,包含環境、基因、內分泌、生活習慣等影響。 簡單來說,當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便會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日積月累形成肥胖。 這些脂肪主要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儲存於脂肪組織內,長期下來脂肪細胞便會變大且稍微變多,堆積於皮下與身體各器官系統,如骨骼肌、內臟(尤其是肝臟),使體積變大、重量增加。 一般來說,人類於青春期時脂肪細胞已增至一定數目,而個體間脂肪細胞大小差異可達三倍之多。 減重減脂則是透過創造熱量赤字,消耗囤積的脂肪來供能量所需,進而使脂肪細胞漸漸變小,達到減重減脂的效果。
 

肥胖對健康帶來怎樣的威脅?

除了可能影響外觀審美以外,肥胖更會全方位的對健康帶來威脅。  舉例來說,包圍在腎臟附近的脂肪組織會擠壓腎血管,造成高血壓。 肥胖造成之交感神經系統長期過度活化也會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 咽喉軟組織中的脂肪增加也會使氣道阻塞,造成睡眠呼吸中止問題。 過量的體重對於膝關節與髖關節帶來機械性負擔過高,發展出退化性關節炎。 而腹腔壓力上升則與胃食道逆流、巴瑞氏食道相關,使食道癌的風險上升。 人體隨著脂肪組織增加,相關的巨噬細胞與免疫細胞數量也隨之上升。 高濃度的游離性脂肪酸、發炎性細胞激素與脂肪中介物質會影響胰島素之訊息傳遞,導致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問題與第二型糖尿病。  除了堆積於脂肪組織以外,過多的脂質也會在人體細胞中的脂質體(liposome)中儲存。 當整體脂肪比率過高時,肝細胞中的脂質體會越來越大,造成肝細胞的脂肪變性,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炎,爾後進站為肝硬化。 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將針對與肥胖相關的各種慢性問題做更詳細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