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專區
又累又腫?  淺談雄性素低下與肥胖
2021-10-12

隨著年齡慢慢上升,許多男性朋友們往往會發現:怎麼感覺體力跟代謝都越來越差了?  腰圍越來越粗的同時,活力跟專注力卻是節節下降。 另外,過去從來很少想東想西,怎麼最近越來越容易感到情緒焦躁不穩,甚至開始覺得工作跟生活好像都沒什麼意義,失去衝勁跟樂趣...。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若出現以上的症狀,就要注意是否有“雄性素低下”或是"缺乏"的問題喔!  雄性素的正式名稱為睪固酮,是男性維持生理與心理正常運作的一個關鍵荷爾蒙,也就是常聽到的“男性賀爾蒙”。  睪固酮主要由睪丸製造,分泌量於男性15至30歲時達到高峰,過了40歲後便會以每年1-2%的速率下降。  當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症狀,造成所謂的「睪固酮低下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男性更年期」。  據統計,在2015年台灣男性中有8.8%睪固酮偏低、2016年19.3%、2017年則上升至24.4%,也就是每4名男性就有1人有睪固酮濃度偏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睪固酮低下症候群」有哪些常見的症狀、與肥胖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該如何診斷與治療。

睪固酮低下會有哪些症狀?

睪固酮在男性體內主要的作用為增進活力、增加運動表現、抑制脂肪形成、刺激肌肉形成、促進性慾、以及維持良好的整體狀態。 當我們講到 “睪固酮低下”與“男性更年期”,往往首先聯想到的症狀就是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礙、活力減退、焦躁不安、情緒低落、生活喪失樂趣、專注力下降、工作效率減退、睡眠障礙等。 身體上的變化包含第二性徵退化、睪丸萎縮、男性女乳等。  其中最重要的症狀就是:肥胖與體脂肪增加、肌肉減少。  近年來,更有許多研究顯示睪固酮下降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骨質疏鬆與骨折、及心血管問題等疾病的風險。 刊登於“心臟學”期刊的英國論文也指出,睪固酮濃度低下會提高冠心症患者的死亡風險,而積極治療睪固酮低下或許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此外,台中榮總的研究團隊也發現,台灣老年男性血液中的睪固酮濃度與身體質量指數 、腰臀比、體脂肪、胰島素 濃度與血糖濃度、醣化血色素、白血球數目和發炎指數有獨立性的負相關。 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老年人,血液中的睪固酮濃度明顯的較低。 因此,研究結果認為在老人族群裡,睪固酮濃度與發炎反應及代謝症候群因子有明顯的關聯性。  也就是說,睪固酮濃度越低,合併代謝症候群或是可能發展為代謝症候群的比例越高。

睪固酮低下與肥胖

睪固酮低下與肥胖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密不可分。  一般男性每天體內內生的睪固酮平均約為5毫克,其中有0.3%會在攝護腺、皮膚、與睪丸中被轉化為活性強度較高的血清雙氫睪酮(DHT)。與雄激素受體結合後會進入細胞核,影響特定基因的複製活動,產生男性激素效用。 肥胖患者體內因肥胖細胞較多,會把6-8%的睪固酮經由芳香化酶轉化為雌激素。 過多的雌激素便會抑制我們的腦下垂體分泌刺激睪固酮生成的促性腺激素,造成睪固酮濃度越來越低。 另一方面,雌激素過高也會導致血液中可利用的睪固酮形式如:自由睪固酮和白蛋白比例減少,增加不可利用的性荷爾蒙結合球蛋白比率。

除了肥胖細胞增加導致雌激素過高使睪固酮下降以外,肥胖患者體內的高體脂肪也會干擾男性賀爾蒙的行程。 脂肪組織越多,血液中瘦體素含量也越高,進而干擾促性腺素LH的作用而抑制睪固酮的生成。 另一方面,肥胖患者體內可體松含量也較高,從而向上抑制下視丘而間接抑制了睪固酮的生成。  上述機轉加乘的結果就是,肥胖使得睪固酮濃度降低,而睪固酮濃度降低又會導致脂肪細胞的增生,形成可怕的惡性循環。 除了肥胖問題與內臟脂肪堆積之外,後續更可能合併性功能障礙、骨質疏鬆、肌肉強度減弱等問題,影響男性的生活品質。

睪固酮補充對減重的幫助

剛剛我們詳細的解釋了睪固酮低下與肥胖之間的惡性循環。 那麼睪固酮補充是否有助於減重呢?  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20年前,新英格蘭期刊的論文就指出,連續補充10週的睪固酮可有效增加肌肉(股四頭肌與三頭肌)的質量與重量。 2016年發表於國際肥胖學期刊的德國論文追蹤了411位合併睪固酮低下,且BMI30以上的肥胖患者8年的時間。 研究發現,補充睪固酮可有效降低體重,減少腰圍與BMI。 且隨著治療越久,體重下降與腰圍縮小幅度也越明顯。 內臟脂肪與血壓也都獲得良好的控制。  同一篇論文於去年(2020年)更新了追蹤11年的結果,發現就連患有睪固酮低下,體重正常的患者,接受睪固酮補充都有助於增加肌肉量並減少體脂肪。 整體來說,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的族群有較低的整體死亡率,發生心肌梗塞,中風,攝護腺癌的比率也比未接受治療的族群低。  

另一方面,接受睪固酮補充也有助於血糖與血脂肪控制。 2020年發表於"糖尿病,肥胖與代謝"期刊的德國研究追蹤了356名睪固酮低下的糖尿病患者11年的時間。 結果發現,有補充睪固酮的糖尿病患者與未接受補充的族群相比,有三成以上的人糖尿病"痊癒"了,也就是不用再接受降血糖藥物治療。而有46%的人血糖回到正常值。 此外,有八成以上糖化血色素降到指標的6.5%,九成的人糖化血色素為7%以下。 相較之下,未補充睪固酮的控制組患者糖尿病皆未能痊癒,糖化血色素也無法降到正常值。 對於有合併高血脂肪的患者,補充睪固酮更可以降低血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並能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 Cholesterol)的濃度,甚至能夠降低體脂肪等。

因此,美國內分泌學會建議,睪固酮低下的肥胖男性若無生育需求,接受賀爾蒙治療有助於減重、減少腰圍、改善新陳代謝。 此外,也有利於控制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減少體脂肪,維持正常血壓。 

低睪固酮症要如何診斷?

我們可以透過抽血驗總睪固通的方式來診斷低睪固酮症。 因睪固酮濃度會受生理週期的影響,最好的抽血時間為早上8點至11點間,無需空腹。 正常的總睪固酮濃度為350ng/dL(3.5ng/mL)。 若抽血檢查發現睪固酮不足,又有合併上述的症狀,則可診斷為低睪固酮症。 

低睪固酮症要如何治療?

若抽血檢查確認有睪固酮低下的情形,我們可以考慮進一步檢驗黃體激素及濾泡促進激素濃度。  若都出現低下的狀況,則需檢測腦下垂體其他內分泌軸之荷爾蒙功能,包括甲促 素、皮促素、血鐵、泌乳素等。 必要時可能須安排腦鞍部 核磁共振攝影檢查。 當然,大部分患者的低睪固酮症是由於自然的生理機能衰退與老化相關。 

若低下情形與症狀不嚴重,我們可以先調整生活型態,如避免熬夜、定期運動、均衡飲食,來減緩睪固酮下降的速率。  減重與控制代謝症候群也有助於改善睪固酮的製造及相關症狀。  若無生育的考量,也可經由醫師專業評估後安排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  

常見的睪固酮補充治療分為以下三種:

口服製劑:甲基睪固酮,但由於肝毒性之疑慮,目前已較少被使用。 

肌肉注射:睪固酮的酯化物,庚酸睪固酮和環戊丙酸睪固酮,經肌肉注射後緩慢地釋放。約可間隔一週到三週注射一次。 使用時需考慮血比容上升及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經皮膚吸收:噴劑、貼片和凝膠等劑型,塗抹後約7~13%的睪固酮會經皮膚吸收。 目前台灣僅有凝膠劑型。 使用時需注意避免因皮膚接觸而使藥效轉移進他人體內,特別是小孩跟女性。

經鼻腔吸收:經鼻黏膜吸收之凝膠,經由鼻內途徑給予後可產生生理性循環中睪固酮,使睪固酮濃度回到可見於健康男性的正常濃度範圍。 凝膠的生物黏著劑特性可確保凝膠不流動或滴到鼻腔外,與經皮膚吸收凝膠相比,較無轉移至他人體內的疑慮。

值得注意的是,轉移性攝護腺癌及乳癌患者屬於極高風險族群,強烈不建議睪固酮補充治療。  此外,給予睪固酮補充前也應抽血檢驗血比容與攝護腺特異抗原。   血比容若大於 50%、攝護腺特異抗原大於 4 ng/mL的人屬於中高風險族群,也不建議補充。 患有嚴重鬱血性心臟病、嚴重的攝護腺肥大相關之泌尿道症狀或是病人有未經評估之攝護腺結節,同樣不適合補充。 

睪固酮補充是否會影響生育?  是否有致癌風險?                   

傳統型的睪固酮補充治療因會回饋抑制腦下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進而影響精子的製造,因此過去不建議有生育需求的男性使用。  然而最新型的經鼻黏膜吸收凝膠Natesto模擬生理搏動之睪固酮分泌,不干擾促性腺素正常釋放,使黃體激素及濾泡促進激素受最小程度的抑制,使睪丸保留內生性睪固酮分泌及造精功能。 2020年發表於泌尿學期刊的研究發現,18至55歲患有睪固酮低下的男性接受經鼻腔睪固酮補充治療3至6個月後,睪固酮濃度提升至正常值,且精子濃度與活動精子數皆無出現統計學有意義的下降。 也就是說,在提升睪固酮濃度,改善臨床症狀的同時,也可妥善保存了生育功能。

另一個過去對於睪固酮補充的迷思就是對於致癌風險的考量了。 雖然睪固酮補充治療的確會讓轉移性攝護腺癌惡化,但是否會增加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仍缺乏實證支持。 歐洲幾個回溯性的研究結果皆未發現體內睪固酮濃度高低,與攝護腺癌發生率有相關性。  不過,由於男性隨著年齡上升,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便會逐漸增加,無論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與否都建議要定期追蹤攝護腺特異抗原以及接受肛門指診檢查。